放在世界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,工匠精神就是一道事关“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,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的经济考题;对照历史坐标和社会心理,我们又会发现,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。
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,据媒体报道,今年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。
一提工匠精神,人们就想到德国、日本、瑞士等国,因为它们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。比如百达翡丽、劳力士、江诗丹顿这些手表,小小机械表壳里,能有744个零件,最小的细如毫发,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,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。这种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的。
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,但还不是制造强国。我们虽一度是“世界工厂”,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;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,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;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,但粗制滥造、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;我们有一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,但在世俗评价里,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高……说到底,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,甚至不是工匠精神,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“匠心文化”。
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,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、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,会被视作“国宝”,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,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。即便是瓷器、丝绸、漆器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,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,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。今天看来,这样的观念非常落后,但它对今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。每年的研究生考试、公务员考试都人潮如涌,而一些传统手艺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困,就是例证。
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剧照(图源于网络)
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转变观念。现实生活中,重管理轻技术、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,应随时代变化彻底扭转。在很多发达国家,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,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“家族的骄傲”,这值得我们反思。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,提升其社会认可度,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,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应然之举。
在研究生考试中,工匠精神是一道升学考试题;放在世界强国纷纷开启制造业升级、提升竞争力的大背景下,工匠精神就是一道事关“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,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的经济考题;对照历史坐标和社会心理,我们又会发现,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。
打破固有的偏见,在全社会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、践行工匠精神的“匠心文化”,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、爱一行、专一行、精一行,就像瑞士的钟表匠那样,从容淡泊、精益求精、匠心不改,毕生做好一件事,做到近乎完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