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王家大院:富过九代的家族,堪比皇宫的城堡

摘要:

  山西王家大院:富过九代的家族,堪比皇宫的城堡

  摄影/文字:TIM生命过客

  从平遥坐车去灵石的王家大院,

  在煤烟弥漫雾霾笼罩的路上,

  戴着口罩眯着眼,

  想象着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里的场景,

  那是点亮了红灯笼的高墙深宅,

  有三姨太尖锐高亢的吟唱,

  徊绕在大院上空。

  初见王家大院的印象,却是一座城:

  高大的门楼,如同故宫一样高大的城墙,

  又似长城一般,依山坡绵延而起,

  城内层楼叠院,亭台楼阁错落,枯木参差,

  高家崖东大院,红门堡西大院,

  堪比一座前朝遗落的王城。

  [高家崖东大院]

  修建于嘉庆元年(1796年)至嘉庆十六年(1811年)

  王家大院的入口处,就在东大院的东堡门。

  从圆拱门洞下的石板坡上去,

  院门前便是高大的照壁、上马石、旗杆石、石狮,

  可见当时主人家的排场,

  更证明了晋商“红顶商人”的传说,

  清康、乾、嘉,王氏家族受朝廷封官二品至五品达42人,

  朝廷授、封、赠各种大夫达101人。

  我们从东北部的小偏院“柏树院”看起,

  走进去,曲院通幽,院中有院,门内有门,窑顶有窑,

  这是北方传统的三进四合院,

  有正院、偏院、套院、穿心院、跨院,

  分别是堂屋、客厅、厢房、绣楼、过厅、书院、厨房,

  院内因地而异,修有甬道、幽径、护栏、高墙、露台,

  在柏树院的西侧,开了个圆拱偏门,

  与相邻的另一座三进四合院连接,

  想当年,家族兄弟各自居住,又不失往来。

  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,

  主人闲时呼朋唤友,享天伦之乐处。

  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

  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,

  为家丁下人所住之处。

  除了如今的入口东堡门,

  还有通往村中五里后街的南堡门,

  东北角的北堡门,而出了西堡门,

  一条青石小道通往红门堡西大院。

  [红门堡西大院]

  修建于乾隆四年(1739年)至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

  远望西大院,瞬间画风突变。

  如果说东大院,是半官半民的大宅门,

  那么,高大护城墙围拱的西大院,

  就像是古时战乱突起,被仓促遗弃的一座王宫。

  我们从城中主街龙鳞街东北角登上堡墙,

  在城墙最高处俯瞰,主街将城内划为东、西两大区,

  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。

  横巷把宅院分为南北四排,

  从下往上数,分别叫底甲、二甲、三甲、顶甲。

  龙鳞街和三条横巷相交,恰是一个“王”字。

  城墙东西北两端,各有更楼一座,

  应是防范匪盗火患的瞭望哨。

  沿180米长城墙往下,即西大院正门,

  一方刻有“恒祯堡”的青石牌匾,

  镶嵌在高大的堡门正中央,

  因堡门为红色,固称西大院为“红门堡”。

  站在城楼上,城内建筑以龙鳞街为轴心,

  东西对称分布88座院落,

  均为一正房两厢房的二进院,

  窑洞两层叠加,或二层为阁楼,

  各院布局风格大同小异,放眼往去,

  重楼叠宇,蔚为壮观。

  高家崖和红门堡的正门前,

  都砌有高大的雕花照壁,

  大院内建筑上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,

  雕以花鸟虫鱼、历史故事、山水风物,

  以象征、隐喻、谐音等手法,

  寄予了祈福、儒道、神佛、家风教化的寓意,

  分布于墙基、柱础、斗拱、雀替、额枋之上,

  以及各院落门楣廊柱上的楹联匾额,

  可谓是汉民居民俗文化的建筑艺术展示。

  [富过九代的家族秘诀]

  古话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

  用以说创业不易,守业传承更难,

  王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个魔咒。

  王氏先祖自元仁宗皇庆年间(1312年-1313年),

  迁居灵石静升村,务农经商,再由商入官,以官护商,

  历经明、清,至康熙、乾隆朝,王氏家族鼎盛时,

  办义学,修义仓,造桥筑路,赈灾济贫,

  修建了有“民间故宫”之称的王家大院。

  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章借用宋贤给后人留下家训:

  “凡语必忠信,凡行必笃敬。饮食必慎节,字画必楷正。

  容貌必端正,衣冠必肃整。步履必安详,居处必正静。

  作事必谋始,出言必顾行。常德必固持,然诺必重应。

  见善如己出,见恶如己病。凡此十四者,我皆来深省。

  书此当坐隅,朝夕视为警。”

  王家把家规家训镶嵌在居住建筑物上,

  后人可随时吟咏;或雕刻在砖木石面上,家人举目可见。

  比如“红门堡”门花板上,雕刻有:

  “天地无私,为善自然获福;圣贤有教,修身可以齐家”

  让子孙耳闻目染,时刻铭记,

  这才是王家“富过九代”的秘诀吧!

图片推荐

八卦

热文